2025年下半年,全球混凝土輸送設備行業將迎來多場聚焦技術革新與綠色轉型的重磅展會,展現行業前沿動態與未來趨勢。其中,德國慕尼黑Bauma展將于10月舉辦,首次設立“零碳混凝土專區”,三一重工、普茨邁斯特、中聯重科等企業將展示氫燃料電池泵車、全電動攪拌車及智能布料系統,徐工集團的“XCS-100智能輸送機器人”更以毫米級定位精度成為焦點。同期,美國拉斯維加斯CONEXPO-CON/AGG展(11月)將聚焦模塊化設備,卡特彼勒的“模塊化泵送單元”與川崎重工的“超高壓水射流切割+輸送”一體化設備,將適應北美市場對高效能與高精度的需求。國內方面,北京BICES展(9月)以“數智賦能·綠色未來”為主題,山河智能的“5G遠程操控泵車”、雷薩重機的“生物基可降解輸送管道”及工信部擬發布的《混凝土機械能效等級標準》,凸顯中國企業在低碳轉型中的創新活力。
技術革新方面,電動化與氫能化成為核心方向。寧德時代與三一重工聯合開發的“1000kWh固態電池泵車”單次充電可完成2000㎡輸送,林德集團與中聯重科的“氫燃料攪拌車”已完成高原測試。智能化領域,AI布料系統通過激光雷達與深度學習算法減少人工干預30%,利勃海爾的“虛擬工地模擬器”則借助數字孿生技術提升運維效率。材料與工藝創新同樣亮眼,碳纖維復合材料管道減重40%且抗壓強度翻倍,德國PEICON公司的“泵送-打印一體化設備”更將現場演示3D打印混凝土構件成型。環保方面,卡特彼勒與麻省理工合作的“碳捕獲泵車”可回收CO?轉化為建材,日立建機的“建筑垃圾-混凝土”閉環生產線則實現資源利用率95%。
行業趨勢顯示,市場需求呈現分化:歐美聚焦設備壽命延長與碳排放合規,東南亞、非洲則青睞高性價比與適應性產品,如針對熱帶雨林的防腐蝕泵車。供應鏈層面,稀土材料短缺推動電機小型化,3D打印金屬零件在維修中的滲透率預計達15%。政策方面,歐盟CE認證新增“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指標,中國《智能建造發展規劃(2025-2030)》則要求重點工程設備100%接入工業互聯網。
專家觀點指出,2025年將是混凝土機械從“功能化”向“生態化”躍遷的關鍵節點,企業需平衡技術創新與ESG目標。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蘇子孟強調,國內企業應加速從“設備出口”向“技術標準輸出”轉型,BICES展將成為中國方案全球化的樞紐。
對于觀眾而言,Bauma展的“未來工地實驗室”、BICES展的“綠色技術大道”是優先體驗區,CONEXPO的“全球混凝土可持續峰會”與BICES的“數智建造政策解讀會”則提供深度行業洞察。各展會均設跨國采購專場,中東基建訂單與東南亞新能源設備需求值得關注。
綜上,2025年下半年的展會矩陣不僅展現技術盛宴,更預示行業格局重塑。從電動化突破到材料革命,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需求,混凝土輸送設備正以“綠色+智能”雙引擎,邁向零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