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混凝土輸送設備行業雖取得顯著發展,但高端市場仍被外資品牌牢牢占據。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國內龍頭企業雖在中低端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但在技術門檻高、利潤空間大的高端市場,如超高層泵送設備、特種混凝土輸送系統等領域,仍面臨“卡脖子”困境。
外資品牌如普茨邁斯特、施維英等憑借數十年技術積累,在超高壓泵送、智能控制、節能環保等核心技術上形成優勢。例如,普茨邁斯特的M70-5混凝土泵車最大垂直泵送高度達705米,創世界紀錄;而國內同類設備最大泵送高度多在400米左右,且穩定性、耐用性存在差距。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數據,2024年國內高端混凝土輸送設備市場外資品牌市占率仍超65%,尤其在核電、高鐵等重大工程領域,外資設備仍是首選。
國內廠家在品牌認知度上存在明顯短板。外資品牌通過全球布局和標桿工程案例積累口碑,如迪拜哈利法塔、上海中心大廈等超高層建筑均采用進口設備。而國內品牌雖在性價比上具有優勢,但客戶普遍認為其“可靠性不足”。此外,高端設備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單臺設備研發成本高達數千萬元,中小企業難以承受,而外資企業憑借規模效應和專利壁壘,進一步擠壓國產設備利潤空間。
面對挑戰,國內企業正加速追趕。三一重工推出的“燈塔工廠”已實現混凝土機械生產的智能化改造,生產效率提升30%;中聯重科則通過收購海外技術團隊,在超高壓泵送技術上取得突破。政策層面,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高端裝備國產化,多地基建項目開始試點國產設備替代。行業專家指出,未來5年,隨著5G、物聯網技術的融合應用,智能泵送、遠程運維等將成為新的競爭賽道,為國產設備提供“彎道超車”機會。
業內人士認為,國產設備突圍需構建“研發-制造-服務”全鏈條優勢。在研發端,需加強產學研合作,突破液壓系統、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在制造端,推廣數字孿生、精密加工等先進工藝;在服務端,建立全球售后服務網絡,提升客戶信任度。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表示:“只有解決‘用不慣、不敢用’的痛點,才能真正打開高端市場。”
當前,國內混凝土輸送設備行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盡管外資品牌仍占主導,但國產設備在技術迭代、服務創新上的努力已初見成效。未來,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深入推進,國產設備有望在高端市場實現更大突破,最終形成“內外雙循環”的良性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