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開采方式導致的地表塌陷、固廢堆積、水資源污染等問題,迫使企業必須在經濟效益與生態責任之間尋找平衡點。在這場變革中,山東黃金集團充填實驗室通過全尾砂膏體泵送充填技術的突破性應用,為行業樹立了綠色開采的新標桿。
在傳統分級尾砂充填工藝面臨采場整體性差、深部適用性弱等瓶頸時,山東黃金集團充填實驗室直擊行業痛點,構建了"工藝革新+智能裝備"的雙輪驅動體系。通過自主研發的絮凝添加系統、深錐智能防壓耙、膠凝材料破拱穩流給料裝置等核心設備,成功攻克了全尾砂膏體泵送的關鍵技術難題。
以玉龍礦業項目為例,針對高寒地區尾砂粒級細、充填量不足的難題,研發團隊創新采用"強制迂回攪拌+動態濃密調控"工藝,使膏體料漿制備效率提升40%。項目僅用180天便完成全鏈條建設,較同類項目縮短40%工期,實現了從設計到投產的"加速度"突破。
在焦家金礦的實踐場域,這項技術展現出驚人的生態修復能力。通過構建全流程可視化監控系統,項目團隊將充填強度提升至傳統工藝的1.3倍,地表沉降控制在80mm以內。更值得關注的是,尾砂利用率從65%躍升至80%,年減排尾砂超5萬噸,相當于每年減少20個標準游泳池的固廢堆積。
"我們正在創造礦山開采的'零尾礦'時代。"項目負責人指著監控大屏介紹。在嵩縣山金礦業,全尾砂膏體充填系統與尾礦綜合利用擴能項目聯動,形成"采礦-充填-生態修復"的閉環產業鏈。通過100%尾礦資源化利用,不僅破解了庫容難題,更創造出每噸礦石額外增收15元的生態價值。
當行業還在質疑綠色開采的成本壓力時,山東黃金集團用一組數據打破了偏見:玉龍礦業項目實施后,充填成本下降4.51元/立方米,生產效率提升5.89%,礦石貧化率從15%降至10%。更令人振奮的是,通過CCER機制,項目年增收碳匯收益達800萬元,形成"生態效益反哺生產成本"的良性循環。
這種經濟效益的躍升源于技術體系的系統性創新。5G+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使配比優化效率提升20%;地質聚合物替代水泥的突破,讓碳排放降低60%。在焦家金礦,模塊化施工單元的交叉推進策略,將工期壓縮30%,設備綜合利用率提高至92%。
山東黃金集團的實踐正在重塑行業生態。其研發的"超臨界CO?輔助輸送"技術,使管道阻力降低30%,為深部礦山開采提供解決方案;3D打印充填工藝的試驗成功,則為復雜采空區治理開辟新路徑。這些創新成果已納入《"十四五"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方案》,推動形成"井下充填-地面復墾-生態農業"的循環經濟國家標準。
在政策層面,國家發改委明確提出到2025年充填開采占比要達到15%的目標。山東黃金的示范效應正在加速這一進程:玉龍礦業項目創效1500余萬元的案例,被納入自然資源部《綠色礦山建設典型案例集》;焦家金礦的"零尾礦"模式,成為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推薦的可持續發展樣本。
站在2025年的時空坐標回望,山東黃金集團的實踐揭示了一個真理:綠色轉型不是成本負擔,而是價值創造的新引擎。當充填系統與智能開采裝備形成協同效應,當碳交易收益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礦山企業正在突破傳統產業邊界,向"生態運營商"的角色蛻變。
在玉龍礦業的監控中心,AI算法正在實時優化充填配比;在焦家金礦的井下巷道,無人駕駛充填車穿梭作業;在嵩縣山金的生態園區,復墾土地上種植的有機作物即將豐收。這些場景勾勒出綠色礦山的未來圖景——那里沒有揚塵漫天的開采現場,沒有堆積如山的尾礦廢料,有的只是科技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產業詩篇。
當行業還在爭論綠色轉型的投入產出比時,山東黃金集團已經用實踐證明:在生態文明時代,最先完成綠色革命的企業,將掌握未來礦業競爭的主動權。這場靜悄悄的產業革命,正在重塑中國礦山的基因密碼。